首页
>
企业风采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历久弥新
发布日期: 2024-11-15 10:54: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大
中
小
]
勤俭办社树起“扁担精神”的旗帜
解放前
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
方圆几十里
连一个小卖铺都没有
群众买东西要翻山越岭到山前或县城
而卖山货时又受尽奸商盘剥
300斤山楂只能换1斤盐
1946年7月
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
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
(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
从庙里抬来供桌做柜台
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石板岩乡山大沟深
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
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
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
就这样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每天翻山越岭
去时挑上日用百货和农资等商品
回来挑上从农户家收集的各种农副土特产品
一百多斤的货物
来回一百多里的山路
风雨兼程
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心越来越贴近
供销合作社办起来了
如何增加品种、扩大服务、满足需要
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
石板岩
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
做到了勤俭办社,点滴节约
从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
加强民
主管理和监督
杜绝跑冒滴漏
该花的钱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不该花的钱
绝不浪费一分一厘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凭借
一副铁肩膀
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重担
一双铁脚板
翻山越岭,走村串乡
踏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大道
谱写了一曲供销合作社人
心系百姓、
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
铸就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提起
“扁担精神”
也不得不说起
山西省浮山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的前身诞生于1943年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
敌人对解放区采取经济封锁政策
解放区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
刘荣升、张作武、李永祥牵头
号召
附近各村二百五十户
贫苦农民办起了合作社
解放战争临汾战役中
刘荣升带领众人
挑着扁
担
奔走在枪林弹雨之中
送弹药、抬伤员
紧张地战斗了三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
刘荣升成为寨圪塔供销合作社第一任主任
以刘荣升为代表的供销合作社职工
常年挑着货郎担,翻山越岭
把群众生活需要的物资挑回来
把山货土产再担出去
寨圪塔供销合作社还
坚持
为社员群众
谋利益
积极扶持社队和社员发展副业生产
1964年
全公社副业收入
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1966年3月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国财贸工会联合发出
《关于大力推广寨圪塔供销合作社
经验的决定》
号召全国供销合作社
都要认真学习他们的革命思想
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在全国商业战线上掀起了
学习寨圪塔“扁担精神”的热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背篓精神”
“背篓精神”诞生在北京市
原房山县周口店供销合作社的一个分销店
这是原黄山店公社范围唯一一家分销店
黄山店公社地处群峰环抱的山沟沟里
地势北高南低,重峦叠嶂,沟谷纵横
大的沟壑就有32条之多
全公社有540多户
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
50多个行政或自然村中
这些村远离分销店
交通很不方便
赶上农忙时节
社员都吃住在山上搞生产
为了让社员们在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
生产、生活物资得到及时补充
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共产党员
王砚香主动请缨
身背篓子
装满三四十公斤重的物资
翻山越岭,送货上山
让群众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
买到日用品和交售零星的农副产品
在他的坚持和带动下
全社的同志也加入到了
全力支持山区农业生产的队伍中
群众们亲切地把他们称之为“篓子商店”
1965年
“背篓商店”成为北京市财贸战线的一面旗帜
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素材
拍摄了电影故事片《红色背篓》
王砚香的名字以及分销店的
“红色背篓精神”也由此而风靡全国
分销店
职工
吃大苦、耐大劳、全心服务、一心为民
这种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
成为供销合作社人
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背篓精神”
回望
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于高楼耸立、四通八达的城市之中
于山水环绕、麦香阵阵的乡村之中
供销合作社人时刻牢记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
优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模式
努力练就担当作为的
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来 源丨《中国合作经济》杂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