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供销贷:探索乡村振兴投融资新模式 | |||
|
|||
|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周村区供销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牵头推出“乡村振兴·供销贷”产品,搭建“供银担”运营平台,完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为农服务机制,以“供销链”串联“产业链”,以“信用链”赋能“资金链”,为创新乡村全面振兴投融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为农服务理念,搭建供销金融联动组织架构。为提升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农服务中心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服务,周村区供销社发挥在合作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服务作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台互利、合作共赢”原则,链接整合涉农资源,创新“供销+金融”支农模式,与周村农商行、省农担淄博管理中心签订“供银担”战略合作协议,同周村区委宣传部、周村区农业农村局、周村农商行共同创新推出“乡村振兴·供销贷”金融产品,下沉金融服务,开展普惠金融,在支持农业生产服务、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供销系统改革发展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努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问题。 深化“供银担”合作,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为积极破解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担保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周村农商行制定《周村区“乡村振兴供销贷”管理办法》,规范业务流程,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为“乡村振兴·供销贷”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周村区供销社、周村农商行邀请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省农担淄博管理中心加盟,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流程优化和风险共担机制完善,提升“乡村振兴·供销贷”品牌服务优势,确保每一笔资金精准滴灌田间地头,助力更多新型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做大做强,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 打造供销金融服务品牌,丰富公共服务内涵。一是加大服务品牌宣传和政策解读。举行全区“乡村振兴·供销贷”新品发布会,并通过周村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区推广“供销贷”新产品,相继在大众网、山东电视台、鲁中网、淄博日报、淄博电视台、周村融媒体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2024年1月淄博日报专题报道“周村:供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二是获得周村区委区政府认可。“乡村振兴·供销贷”连续2年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丰富了面向“三农”公共服务的内涵。 提供精准服务,助力合作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会同周村农商行深入研究农业经营发展规律,制定粮食规模种植、农副产品等多个行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全生产周期的融资需求。一是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周村供销社、周村农商行牵头制定工作落实方案,在全区各镇(街道)召开“乡村振兴·供销贷”专项工作推进会,将工作分解到各镇、各村、各合作社,周村供销社向周村农商行提报涉农项目融资白名单,周村农商行负责实地调查审核授信工作,以清单走访、驻点服务、金融夜校等活动为抓手,全面对接辖内种植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精准开展金融服务,提高融资效率,降低涉农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形成“供销贷”特色板块。二是畅通数据分享渠道。与周村农商行分享《周村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供销甄选”数据库》及规模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信息,及时会商解决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门为合作经济经营主体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供销贷”运行成效明显,自2023年7月推出以来,已累计为全区75户涉农经营主体融资102笔,发放贷款457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提档升级。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