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供银担”协同支农新机制

发布日期: 2025-04-25 08:52:34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行动纲领,锚定“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目标,联合周村农商银行创新打造“乡村振兴·供销贷”特色产品,构建“供银担”协同支农平台,以“供销链”激活“产业链”、以“信用链”撬动“资金链”,为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问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3月末,累计为82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111笔、金额4935万元,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田间地头,绘就了一幅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厚植为农情怀

构建协同支农新格局

周村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始终秉持“为农、务农、姓农”宗旨,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整合涉农资源、聚合服务力量。2020年11月与周村农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8月创新推出“乡村振兴·供销贷”专项产品,2025年3月联合山东农担公司淄博市管理中心签订《“供银担”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供销社搭台、金融机构唱戏、政策性担保护航”的支农共同体。通过“三年三步走”的递进式改革,将供销系统的组织优势、农商银行的资金优势、农担机构的政策优势深度融合,构建起“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为农服务体系。

创新机制设计

破解融资堵点难点

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不足、融资受限”的痛点,周村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会同周村农商银行、山东农担公司淄博市管理中心创新机制设计,打出政策组合拳。周村农商银行制定《“乡村振兴供销贷”管理办法》,明确业务流程与风控标准,筑牢制度“防火墙”;省农担公司发挥政策性担保功能,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供销合作社建立涉农项目融资“白名单”,精准筛选优质主体。三方协同建立“供销推荐—银行授信—担保增信”闭环链条,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受理”转向“主动下沉”。通过“清单走访+驻点服务+金融夜校”模式,不定期召开镇村专项推进会,选出经营主体清单,进行一对一全覆盖走访,将金融服务送到经营主体门口、田间地头。

强化政策集成

释放叠加倍增效应

在周村区委区政府统筹推进下,多部门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合力。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供销贷”助力“三农”发展的通知》(周宣普发〔2023〕15号),将金融支农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该模式连续两年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获评全市供销系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2025年4月,淄博市供销合作社金融服务现场会在周村召开,“供银担”模式作为可复制经验在全市推广。通过搭建“周村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供销甄选’数据库”,动态归集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联合制定粮食规模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领域专项金融方案,实现“一产业一策略、一主体一方案”的精准服务。

深耕服务质效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供销贷”以服务实效为导向,覆盖全区所有乡镇,惠及粮食生产、蔬菜花卉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全产业链。怡然园艺公司通过“供销贷”260万元支持,打造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于一体的怡然有院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王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供销贷”400万元扩大种养规模,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创建“王洞黑麦”知名品牌;打造生态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智能交易、冷链物流、终端配送为一体的肉牛养殖基地,村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加到80万元,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获益的双效目标。周村区供销联社党委书记表示:“我们通过‘供银担’平台,让沉睡的农村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让分散的经营主体聚合成共赢联盟。”目前,该模式带动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扩大至3.3万余亩次,真正实现了“贷”动产业升级、“融”通振兴之路。

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从“零敲碎打”到“系统集成”,周村区“供银担”模式的探索实践,彰显了供销系统深化综合改革的担当作为。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党建共建联建机制整合涉农资源,持续完善“供销+”投融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强化风险防控,围绕重点领域健全风控机制,聚合信贷、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筑牢稳健运营防线;坚守为农初心,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以“双线运营”机制增强服务动能,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提供“供销方案”。这种以机制创新破解难题、以精准服务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不仅打通了金融“活水”流向农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打造齐鲁样板贡献了基层智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